当前讯息:比亚迪“云辇”横空出世!全球首个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有何看点?

本报记者 李昱丞

比亚迪从自己的技术池中又捞出了“一条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10日晚间,比亚迪发布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发布会上介绍称,云辇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首个在垂直方向系统化解决车身控制问题的车身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感知人、车、路三者的状态,可以使得车辆在复杂路况下依旧保持舒适性。

“路由你选,其他的交给云辇。”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哪怕掉了一个轮子,车辆依然可以保持平稳行驶。

近年来,比亚迪在研发上持续投入,相继实现刀片电池、CTB、易四方等技术突破。据悉,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20年来,比亚迪投入了千亿元的研发资金,拥有6.9万人的团队和2.8万项授权专利。

垂直方向系统化解决方案

将在四个品牌中搭载

整车垂直方向控制技术对于驾乘体验十分关键。“云辇”系统是比亚迪全栈自研的行业首个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相比传统的车身控制,其最大特点在传统纵向和横向控制基础上,对垂直方向上有着更加智能、更加独立的控制能力。

比亚迪介绍称,行业目前针对车身垂直方向控制的研究,主要从单一技术或者单一硬件入手。比亚迪率先拿出车辆垂直方向系统化解决方案,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解决车身垂向控制问题。

根据比亚迪在发布会上的演示,“云辇”从整车垂直方向系统化控制出发,实现上下车身的解耦控制,具有多维感知、精准决策、智能控制、稳定执行等优势,能够抑制车身姿态变化,降低车辆侧翻风险,减小驾乘人员坐姿位移。同时“云辇”系统可以在雪地、泥地、水域等复杂路况下,有效保护车身,避免因地形造成的整车磕碰损伤,提升驾乘舒适及安全性,实现对人和车的双重保护。

王传福评价称,“云辇”的诞生,改写了车身控制技术依靠国外的历史,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云辇”超越国外技术水平,一登场就站上了行业领先位置,完成了从1到2的提升。

“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一个自主发展的时代,电动汽车拼的不是组装,而是自主研发的技术含量,在技术的支持下,汽车的用户体验会越来越好,企业也会越走越远。”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比亚迪自主掌握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为国产车企开了先河。

据悉,云辇产品矩阵包含云辇-C、云辇-A、云辇-P等产品,将搭载在比亚迪王朝海洋旗舰车型、腾势、仰望以及比亚迪专业个性化品牌的车型上。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认为,比亚迪的技术突破可能引发行业的跟进。“‘云辇’的推出有可能推动其他汽车制造商在新能源车辆安全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安光勇表示。

新技术频出

研发力度大

进入2023年,比亚迪在技术上动作频频。1月5日,比亚迪发布国内首个量产的四电机驱动技术——易四方,能够凭借四电机独立矢量控制技术对车辆四轮动态实现精准控制。

此次云辇技术的诞生标志着比亚迪在行业内率先掌握整车三向六自由度的融合控制技术,补齐了整车控制技术拼图。

一直以来,技术是比亚迪抹不掉的底色。王传福曾提出著名的“技术鱼池”理论,即先培养技术,市场需要的时候,把技术拿出来用上。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环境中,比亚迪相继拿出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技术以及易四方技术等,逐渐掌握电芯封装、电池封装、电机控制等关键环节技术,并对公司产品结构、经营发展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刀片电池和CTB技术帮助比亚迪在持续押注的磷酸铁锂电池路线上取得突破,直面三元锂电池的竞争。易四方技术则被比亚迪运用在高端品牌仰望上,提升产品溢价。

另外,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推出则提升了比亚迪插混产品的竞争力,助力实现“油电平价”。产销数据显示,比亚迪插混乘用车占公司乘用车销量之比从2019年的24.07%,大幅提升到2022年的45.97%。2023年2月份,比亚迪秦PLUSDM-i2023冠军版上市,DM-i车型价格首次下探至10万元以内,更是进入燃油车售价区间。

根据比亚迪2022年年报,公司去年研发支出达到202.23亿元,同比增长90.31%;去年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达到69697人,较2021年末增长72.59%。

张孝荣认为,高研发投入是为了保证创新。创新是企业最强的护城河,在越来越高的研发投入的支持下,比亚迪加速了技术创新,发展成一家横跨汽车、电池、IT、半导体等多个领域的企业集团。

“比亚迪在研发支出上的高速增长显示了其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的积极态度和投入。”安光勇表示,这种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有助于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并推动公司产品线的不断升级。此外,高水平的研发投入还可以促使比亚迪吸引更多优秀的研发人才。

(编辑 乔川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