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头条丨AI行业加快标准化步伐 上市公司产业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本报记者 李春莲 见习记者 彭衍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涵盖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定义、管理范围、产品或服务要求、准入资格、提供者责任等方面。国联证券认为,《意见稿》的发布符合预期,是《网络安全法》等上位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具体落实,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

实际上,国内AI产业距离实现大规模的商业落地尚存距离,不过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的指导下,AI产业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有望从初期阶段开始就沿着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发展。

AI行业标准化先于规模化

AI产业链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分别包含着诸如云计算、机器学习、工业4.0等工程。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在其中一些领域已经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和领先,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侯贤平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道,“比如在技术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链也在逐步完善,包括芯片设计、算法研究、智能硬件等多个环节。同时,国内AI企业也在积极布局生态系统,构建完整的AI生态链条。”

这也说明国内培植AI行业具有一定环境优势,从器械制造再到工艺环节等都有较丰富的工业集群。例如主营工业自动化装备的罗博特科在4月4日表示,公司已有相应产品和技术将光伏行业的生产模式向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推进。

根据IDC于近日发布的《2023年V1全球人工智能支出指南》预测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AI)市场支出规模将在2023年增至147.5亿美元,约占全球总规模十分之一。IDC预计,2026年中国AI市场将实现264.4亿美元市场规模,2021年-2026年五年间复合增长率(CAGR)将超20%。

伴随着近期AIGC等火热技术概念的诞生,监管机构也逐渐对数据处理、信息安全等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此次《意见稿》的发布,就是AI监管方面在技术发展早期的一次完善。平安证券认为,随着更多AIGC技术的应用落地,一些潜在的风险将更多的被认识和暴露,监管侧的监管措施也会更“对症”,《意见稿》只是第一步。

产业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近期,阿里巴巴、华为等多家企业公开亮相大模型产品,让业内应接不暇。大模型可以被理解为是AI的“大脑”,作为AI产业链的局部也是前瞻性技术之一。在大厂的激烈角逐下,近期该项技术的热度攀升再次带火整个AI概念的二级市场。截至4月12日收盘,人工智能板块399只个股中,343只上涨,14只涨逾10.00%,其中荣信文化、万兴科技、汇纳科技分别涨20.00%、20.00%、16.43%。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有关“公司在人工智能的布局、应用与订单情况”也被频繁问及,中国长城3月31日表示,公司密切关注人工智能领域进展。美亚柏科、银江技术、天虹股份、安居宝、四川长虹、利亚德等针对近期关注度较高的人工智能布局等情况也做了相应回复。

AI概念公司以真金白银投入研发,但也不乏有上市公司曾受到过资本炒作、市场非理性情绪的扰动。例如,此前2月20日复旦大学有科研团队发布一款语言模型,结果次日令毫无关联的复旦复华公司一字涨停,该公司迅速回应称“MOSS为复旦大学研发,与本公司无关。”

事实上,一些上市公司也坦言公司AI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商业应用还未成熟,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据恒烁股份4月12日披露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显示,“公司的CiNOR存算一体AI芯片目前处于研发阶段,还未实现量产销售,产业化尚存不确定性,拟用于小算力、低功耗应用场景,主要专注在边缘和终端设备,与ChatGPT等云端应用差异较大。”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资本的确存在恶意炒作的问题,这是资本的天性,而中国企业也并非都是用概念来炒作,一批企业有基础,有能力开推进AI产品落地。由于AI是一场生产力革命,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创新,杜绝资本恶炒的同时,具有实际价值的企业不会被埋没,对得起市值的表现。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科学重审AI概念的企业价值需要从技术实力、商业前景和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同时,需要加强标准化管理,推动AI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规模化落地。

(编辑 袁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