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教育焦虑”
(资料图片)
当下是一个极其重视家庭教育的时代,很多家长以孩子身心发展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全身心投入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好、娱乐和职业发展。如若不能全方位培养自己的孩子,任其自由发展,就会被认为是失败的父母。“教育焦虑”一词应运而生,并且成为当代中国父母普遍的心理状态,孩子上幼儿园、小学时,焦虑孩子能否赢在起跑线;上初中时,焦虑孩子能否考上重点高中;上高中时,焦虑孩子能否考上重点大学;上大学时,焦虑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好工作……对当代家长来说,焦虑如影随形。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是因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父母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你瞧人家某某某,为什么你就不成?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总是乐此不疲地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家的比,或者把自家孩子当成炫耀的对象。甚至有一部分家长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样的父母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希望孩子主动符合父母的期待。于是,父母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父母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所说:“深层次原因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什么阶段培养什么能力、什么阶段学什么、不学什么缺乏认识,还有不知道孩子的成长需求,也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只有当家长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断学习和提升中,努力改变自己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父母的路要越走越宽才好。
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父母懂;孩子不懂的,父母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缓解教育焦虑心理,非常重要的是需要家长摆正心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更多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合理规划孩子的发展阶段,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政府要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注重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杜绝在整个社会中对于焦虑心理的消费;另外,要持续推进教育改革,通过人才引进、师资轮岗等措施,均衡教育资源,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