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变量”速成“最大增量”

在人像复刻机体验处复制粘贴一个自己,穿越量子隧道体验神奇世界,空中成像设备等近1900项“黑科技”让人目不暇接……走进安徽创新馆,科技感、现代感、未来感扑面而来。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安徽坚持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有力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措施,推动了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人才、创新平台、仪器设备、科技项目、成果奖励等“五个向企业倾斜”,依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在国家创新大格局中镌刻了安徽烙印。

“在科技创新等政策支持下,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核心研究和产业化方面的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体验馆,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总经理张斌介绍道。


(资料图)

通过布局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形成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安徽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创新利用产业化经费对拟孵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率先探索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创新建立企业化运营机制和市场化薪酬制度,开展“项目聘用制”试点,促进科研人员自由流动;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等高端展会平台链接资源,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与此同时,这几年,安徽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高标准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已组建并运行了能源、人工智能、环境等6个研究院,实施了100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合肥,为安徽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注入了新的动能。目前,全省共建成“国字号”创新平台超200家。

为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新动力,我省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成为从创新决策、科研组织、研发投入到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的主导力量。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安徽已经逐步构筑了科技成果熟化孵化体系。1月至6月,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10483项,其中,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有4883项。同时,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今年以来,我省着力打造安徽“双创汇”科技成果转化品牌。截至7月底,安徽“双创汇”活动共计开展35场,发布科技成果1096个、挖掘企业技术需求1032个,促成签约项目371个。

在合肥国产质子临床医疗中心,由中科离子公司所研制的首台套国产超导质子治疗系统,历经了5年的攻关,3年的测试,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具备临床功能,并完成整机安装,即将开展集成调试。“质子治疗是国际先进的新型治疗肿瘤方法。依托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发展起来的离子源、微波等核心技术,中科离子公司先后攻克了部件研制、集成总装等上百个关键难题。”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璐介绍,三年来,该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0多项,授权专利近300项。

在贡献了不少重大原创成果的同时,安徽还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针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薄弱环节,组建了48家学科重点实验室;同时,积极打造了3000亿元的“基金丛林”,并专门设立覆盖十大新兴产业的主题母基金,助力全省创新、创业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全省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就是在一揽子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下,实现了上半年产值突破全国比重的60%。

记者从省经信厅了解到,为依托企业加快成果转化,我省将动态调整发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产品技术,加强供需对接和推广应用。修订完善“三首”产品支持政策,2023年培育“三首”产品340项以上;发挥徽采商城“三首产品馆”等平台作用,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打造一批“三首”产品示范应用项目。

据省科技厅厅长罗平介绍,目前,我省以创新型省份为旗帜性抓手,正在起草全省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系统性安排部署工作文件,明确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系列打法、举措和政策。

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加快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截至目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1170多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0家,数量居全国第8位。(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 田云泽)

关键词: